| | |
|
2011/10/11■应天齐的天边外
|
|
|
按照通常的交往定律,频繁地接触一个人很容易导致对其“去魅”,但这对著名画家应天齐来说似乎是失效的: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识他起,我已经勘探他的精神版图近二十年了,却依然没有发现其边界——他对我和许多朋友来说依旧是个充满未知领域的神秘存在。
在写作博士论文《压抑与憧憬——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》时,我发现曹禺的主要作品都设定了神秘的“天边外”:在剧中主体世界的边缘,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0/11■新生代批评笔谈
|
|
|
为了训练研究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和批评写作的能力,在我的指导方向“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划”教学中,首先整理了应天齐历年创作的相关作品及艺术经历,作为同学研究艺术家个案的基础资料,然后做些适当介绍与引导,让自认有感触的同学独立写就评论文章,经导师修改后自己再调整成文。其重点是应天齐新近创作的综合性材料油画《世纪遗痕》系列,每人笔谈字数2千左右,要求是尽可能解读具体作品。这是一次写作实践的教学活动,承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0/11■走不出的精神家园
|
|
|
自从进入西递村之后,25年来,应天齐再也没能离开。尽管他不断表示要走出,尽管他的新老朋友也鼓励他走出,然而他却如同水边蜻蜓,飞来飞去,总会返回原处。他从古老的西递走进了引领时尚的深圳,用解构的行为和解构的手法消解西递之恋。他以行为艺术《砸黑》,告别西递系列作品中常用的黑色。在这项行为中,他把玻璃涂黑,在黑夜的街边当众砸毁,用来砸画面之黑、传统之黑、社会之黑,不过他由此衍生的碎玻璃拓片,依然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0/11■灼痛的记忆
|
|
|
皖南,无疑是应天齐的生活土壤与艺术土壤。但随着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许多艺术家的生活主体已渐渐脱离了乡村与乡土的生活经验,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城市与城市化的生存过程的审美表达。当应天齐从皖南偏僻的古城——芜湖迁居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之后,他内心的文化纠结也许不是能用《碎裂的黑色》那样的平面作品能够表达的。应该说,城市的变迁、文化的转向、审美的整合,都在他的心灵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0/11■An Adventurer of Individual Narrative
|
|
|
Several stages of artistic experience
A middle-aged, self-educated man came to Beijing from Wuhu, Anhui prov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0/11■个体叙事的历险者—应天齐的艺术追求
|
|
|
艺术经历的几个点 1985年,一个自学成才的老小伙子,从安徽芜湖来到北京,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。他有去绘画专业进修生的大寝室,而是直接搬入了美术史系的小房间。这个兀自闯入者十分的不受欢迎,五位原住民不约而同地排斥他,直到第二学期才有所缓解。
这个人就是应天齐,我25年前的室友和同学。当时对他没有太多印象,他总是昼出夜伏,沉默寡言,避免与人交往。但第二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10/11■前言
|
|
|
2010年初夏,著名版画家应天齐先生给我打来电话,他为另一位版画家向我社索要刚刚出版的《春华秋实•1949-2009——新中国版画集》。我和他虽素未谋面,但对他的作品却十分熟悉,因此在电话里谈得甚是投缘,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。
应天齐先生的版画《西递村系列》,是中国现当代最重要的版画作品之一,那沉寂、苍凉、厚重以及深藏其中的神秘让人过目难忘。我社...
详细>>
|
|
|
|
|
| | |